学历
博士
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生态系统碳循环、生态水文与水文土壤
担任职务
2019年2月-2022年7月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国土资源与环境系副主任
2021年11月-今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
教育经历
2002年9月-2006年6月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
2006年9月-2011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自然地理学专业(本科直博)
工作经历
2011年8月-2015年8月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讲师
2015年9月-2018年5月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 副教授
其中,2015年11月-2016年11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
2018年6月-2024年3月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副教授
2024年4月-今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教授
讲授课程
本科生:《自然地理学》,2018、2019、2020、2021、2022级
本科生:《普通水文学》,2017、2018级
本科生:《生态水文学》,2019、2020级
研究生:《生态水文学与水文土壤学》,2020级
论著专利
(1)英文论文(时间顺序排列)
Li Xiao-yan*, Ma Yu-jun, Xu He-ye, Wang Jian-hua, Zhang Deng-shan, 2009. Impact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the Lake Qinghai Watershed, NE Qinghai-Tibet plateau.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 69-83. (SCI)
Ma Yu-jun, Li Xiao-yan*, 2011. Water accumulation in soil by gravel and sand mulches: influence of textural composition and thickness of mulch layer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75(5): 432-437. (SCI)
Jiang Zhi-yun, Li Xiao-yan*, Ma Yu-jun, 2013. Water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of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12(8): 1389-1395. (SCI)
Zhang Si-yi, Li Xiao-yan*, Ma Yu-jun, Zhao Guo-qin, Li Liu, Chen Ji, Jiang Zhi-yun, Huang Yong-mei, 2014. Inter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evapotranspiration and energy partitioning over the alpine riparian shrub Myricaria squamosa Desv.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2: 8-20. (SCI)
Li Xiao-yan*, Ma Yu-jun, Huang Yong-mei, Hu Xia, Wu Xiu-chen, Wang Pei, Li Guang-yong, Zhang Si-yi, Wu Hua-wu, Jiang Zhi-yun, Cui Bu-li, Liu Lei, 2016. Evaporation and surface energy budget over the largest high-altitude saline lak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21(18): 10470-10485. (SCI)
Ma Yu-jun*, Li Xiao-yan, Wilson Maxwell, Wu Xiu-chen, Smith Andrew, Wu Jian-guo, 2016. Water loss by evaporation from China's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95: 206-215. (SCI)
Wilson Maxwell, Li Xiao-yan*, Ma Yu-jun, Smith Andrew, Wu Jian-guo, 2017. A review of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hina's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a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 Sustainability, 9(8): 1489. (SCI)
Ma Yu-jun*, Li Xiao-yan, Guo Li, Lin Henry*, 2017. Hydropedology: interactions between pedologic and hydrologic processes across spatiotemporal scales. Earth-Science Reviews, 171: 181-195. (SCI)
Ma Yu-jun*, Wu Yi-nan, Liu Wen-ling, Li Xiao-yan, Lin Henry, 2018. Microclimate response of soil to plateau pika's disturbance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69(2): 232-244. (SCI)
Li Xiao-yan, Yang Xiao-fan, Ma Yu-jun, Hu Guang-rong, Hu Xia*, Wu Xiu-chen, Wang Pei, Huang Yong-mei, Cui Bu-li, Wei Jun-qi, 2018. Qinghai Lake Basin critical zone observatory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Vadose Zone Journal, 17(1): 180069. (SCI)
Ma Yu-jun, Li Xiao-yan*, Liu Lei, Huang Yong-mei, Li Zhou, Hu Xia, Wu Xiu-chen, Yang Xiao-fan, Wang Pei, Zhao Shao-jie, Zhang Guang-hui, Liu Bao-yuan, 2018. Measurements and modeling of the water budget in semiarid high-altitude Qinghai Lake Basin, 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23(19): 10857-10871. (SCI)
Ma Yu-jun*, Li Xiao-yan, Liu Lei, Yang Xiao-fan, Wu Xiu-chen, Wang Pei, Lin Henry, Zhang Guang-hui, Miao Chi-yuan, 2019. Evapotranspiration and its dominant controls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in the Qinghai Lake watershed, 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Hydrology, 575: 257-268. (SCI)
Wu Yi-Nan, Ma Yu-Jun*, Liu Wen-Ling, Zhang Wu-Zhao, 2019. Model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zoniae)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China. Animals, 9: 843. (SCI)
Ma Yu-jun*, Shi Fang-zhong, Hu Xia, Li Xiao-yan, 2020. Threshold vegetation greenness under water balance in different desert areas over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Remote Sensing, 12, 2452. (SCI)
Ma Yu-jun*, Shi Fang-zhong, Hu Xia, Li Xiao-yan, 2021. Climatic constraints to monthly vegetation dynamics in desert areas over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Remote Sensing, 13, 995. (SCI)
Li Xiao-Yan*, Shi Fang-Zhong*, Ma Yu-Jun, Zhao Shao-Jie, Wei Jun-Qi, 2022. Significant winter CO2 uptake by saline lak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Global Change Biology, 28: 2041-2052. (SCI)
Ma Yu-jun*, Xie Ting, Li Xiao-yan, 2022.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Qinghai Lake watershed, 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 Catena, 213: 106187. (SCI)
Xie Ting, Ma Yu-jun*, 2023. Simul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under Plateau Zokor’s (Eospalax baileyi) disturbance in the Qinghai Lake Watershed, 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 Animals, 13: 2703. (SCI)
Zhang Meng-ya, Ma Yu-jun*, Chen Peng, Shi Fang-zhong, Wei Jun-qi, 2023. Growing‑season carbon budget of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a continued carbon sink through this century according to the Biome‑BGC model. Carbon Balance and Management, 18: 25. (SCI)
(2)中文论文(时间顺序排列)
马育军*,黄贤金,许妙苗,钟太洋,杜文星,2006。江苏省沿海滩涂开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4):28-34。
马育军*,黄贤金,许妙苗,2006。上海市郊区农业土地流转类型与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差异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6(5):117-121。
马育军*,王静爱,李小雁,2007。宁夏中北部风沙灾害潜在风险区域对比评价。自然灾害学报,16(5):1-8。
马育军,黄贤金*,肖思思,王舒,2007。基于DEA模型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绩效评价-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6(6):769-774。
李小雁*,马育军,宋冉,邱国玉,2007。陆地生态系统绿水资源开发与雨水集流技术潜力分析。科技导报,25(24):52-57。
李小雁,许何也,马育军*,王建华,孙永亮,2008。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3(2):285-296。
李小雁*,马育军,2008。水文土壤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科技导报,26(9):78-82。
马育军,李小雁*,徐霖,王卫,张晓影,2010。虚拟水战略中的蓝水和绿水细分研究。科技导报,28(4):47-54。
马育军*,李小雁,伊万娟,崔步礼,李岳坦,2010。沟垄集雨结合砾石覆盖对沙棘生长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6(S2):188-194。
马育军,李小雁*,张思毅,李广泳,2011。基于改进月保证率设定法的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需水研究。资源科学,33(2):265-272。
马育军,李小雁*,2011。生态水力半径法改进及其在青海湖流域的应用。科技导报,29(17):22-28。
马育军*,高尚玉,李小雁,鲁瑞洁,张思毅,李广泳,2012。高寒河谷灌丛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中国沙漠,32(4):963-971。
朱南华诺娃,马育军*,2013。北京市主要粮食作物不同年份需水特征研究。节水灌溉,(11):50-54。
李柳*,李小雁,马育军,赵国琴,吴华武,2013。油蒿灌木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综述。干旱气象,31(4):814-819。
马育军*,朱南华诺娃,王小醒,2015。北京市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的贡献研究。灌溉排水学报,34(8):1-6。
马育军*,李小雁,2016。青海湖流域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的响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2(3):356-361。
李小雁*,马育军,2016。地球关键带科学与水文土壤学研究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2(6):731-737。
刘文玲,马育军*,吴艺楠,李小雁,刘磊,魏俊奇,2017。青海湖流域高原鼠兔扰动不同地表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研究。中国水土保持科学,15(2):62-69。
吴艺楠,马育军*,刘文玲,李小雁,王佩,2017。基于BIOMOD 的青海湖流域高原鼠兔分布模拟。动物学杂志,52(3):390-402。
刘文玲,马育军*,吴艺楠,李小雁,2018。青海湖流域高原鼠兔扰动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2):254-260。
张午朝,高冰,马育军*,2019。长江流域1961~2015年不同等级干旱时空变化分析。人民长江,50(2):53-57。
张午朝,马育军*,李小雁,王雷,2020。基于探地雷达的高原鼢鼠洞道结构特征。草业科学,37(3):574-582。
谢婷,马育军*,张午朝,2021。青海湖北岸大气向下长波辐射特征及云的影响。干旱气象,39(2):288-295。
谢婷,马育军*,杨晨,2022。基于SHAW模型的青海湖流域土壤温度模拟。土壤,54(1):161-168。
杨晨,马育军*,谢婷,2022。基于粮食作物的广州市虚拟水贸易研究。水文,42(4):96-100。
张梦雅,马育军*,谢婷,2023。青海湖流域生长季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54(3):85-95。
(3)专著(时间顺序排列)
李小雁,李凤霞,马育军,吴晓民,沙占江,王学全,王建华,2016。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小雁,马育军,黄永梅,胡霞,崔步礼,王学全,2018。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水分收支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小雁,马育军,左烽林,2023。水文土壤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
(1)主持项目(开始时间顺序排列)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项目:青海湖流域典型河谷灌丛生态水文过程及其生态需水特征(主持,2011年7月-2012年12月)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类项目:内蒙古灌丛化草原蒸散发空间异质性研究(主持,2013年1月-2015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一般项目:内蒙古灌丛化草原植被蒸腾与土壤蒸发分离研究(主持,2013年5月-2015年5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高原鼠兔扰动对高寒草甸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主持,2014年1月-2016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原鼠兔扰动对高寒草甸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研究(主持,2018年1月-2021年12月)
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大湾区协同发展背景下广州市虚拟水战略研究(主持,2021年4月-2023年3月)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团队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主持,2022年1月-2022年12月)
(2)参加项目(开始时间顺序排列)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青海湖流域湿地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参加,2008年1月-2012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水分收支研究(参加,2012年1月-2016年12月)
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土壤水文与土壤侵蚀(参加,2012年1月-2014年12月、2016年1月-2018年12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流沙固定及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参加,2017年9月-2020年7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咸水湖泊碳源汇过程与机理研究(参加,2024年1月-2028年12月)
获奖情况
2012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2011-2012学年度优秀辅导员
2013年10月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科技奖
2014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本科生教学理工科组一等奖
2015年01月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水文土壤学新兴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第2获奖人)
2015年02月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半干旱区集雨保水与植被生态适应机制(第4获奖人)
2017年09月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资源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建设(第4获奖人)
2019年01月 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湿地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第3获奖人)
2021年11月 中山大学第九届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二等奖
2022年10月 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二等奖
学生培养
本科生:朱南华诺娃(北京师范大学,2010级)、王小醒(北京师范大学,2011级)、廖琪文(2015级)、吴婷韵(2015级)、丹新(2015级)、霍欣彤(2016级)、普布次吉(2016级)、王一捷(2017级)、高智浩(2018级)、高建航(2019级)、哈勒哈西·木合亚提(2020级)
硕士生:吴艺楠(北京师范大学,2014级)、刘文玲(北京师范大学,2015级)、张午朝(北京师范大学,2017级)、谢婷(2019级)、杨晨(2020级)、张梦雅(2021级)、陈鹏(2022级)、陈婉婷(2023级)
其他
更新时间:2024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