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星天地一体化遥感智能监测团队”研究成果被CCTV4《“植”此青绿,不负青山》专题报道
2025年8月13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生态中国》栏目在《“植”此青绿,不负青山》特别节目中,报道了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星天地一体化遥感智能监测团队”的科研成果。团队辛秦川教授、陈逸敏教授、孙颖副教授成功为一棵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红锥王”古树建立了“地上-地下”一体化的三维数字孪生模型,为我国珍稀古树名木的智慧保护提供了“中大方案”。
“两山”理念二十载,科技“护绿”谱新篇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指引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此理念指导下,全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其中,“护绿”旨在运用科学手段守护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这项工作正是科技“护绿”的实践。
数字孪生助力千年“红锥王”的保护与传承
报道聚焦的“主角”是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蓝钟镇,被誉为“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树”之一的“红锥王”。这棵千年古树既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纽带,持续传递着生态与人文交融的永恒价值。为永久、无损地记录并研究这棵千年古树,团队集成了三大核心技术:
激光扫描“雕刻”树冠:使用激光扫描仪绕红锥王扫描了26个测站,拼接和抽稀后获取了2亿多个树木点云数据,经过三维重建精准获取了古树地上部分的完整三维模型。经测量古树的树高为30.52米,胸径为2.72米,枝下高为6.03米,冠幅为37.25米。
探地雷达“透视”根系:团队将探地雷达技术应用于林业,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雷达信号进行分析,在克服了山坡陡坎等复杂地形限制后,成功探测并重建了地下1米内树木根系网,最粗的根系直径近60厘米,清晰揭示了古树的地下生命支撑系统。
SLAM技术“无缝”融合:针对地上、地下两套数据坐标系不统一的问题,团队采用实时定位与建图(SLAM)技术,精确测量树冠下的地形,最终将地上树冠与地下根系模型以厘米级精度无缝融合,完整复现了“红锥王”三维形态。

“红锥王”古树 “地上-地下”一体化的三维数字孪生模型
央视聚焦,彰显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担当
作为高校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此项工作被CCTV4《生态中国》栏目收录,节目已于8月13日首播。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深化“星天地一体化”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将单株古树的智慧保护经验推广至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城市绿化管理等更广阔的领域,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中大智慧。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星天地一体化遥感智能监测团队”团队联合广东省林业局进行野外监测
撰稿:孙颖
排版:何镜帆
初审:陈依曼
审核:张春华
审核发布:岳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