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 | 本科生第四党支部和硕士生第三党支部联合举办“探寻地质奥秘,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中强调,新的起点上,希望中山大学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围绕学习贯彻重要贺信精神,学院师生党支部结合学科和专业特色,外出开展多次(联合)党日活动。

为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党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2024年11月17日下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和本科生第四党支部在广州市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成功举办以“探寻地质奥秘,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联合党日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两个支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党员们的组织生活,还让党员们在探索地质奇观的同时,提升了对我国地质文化瑰宝与自然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image-20250312224537-1
图1 活动人员合影留念

 

 活动伊始,参加活动的全体党员在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入口处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献花仪式,向吴尚时先生雕塑敬献鲜花。张未同学向支部党员们介绍了吴尚时先生的生平事迹:吴尚时先生(1904-1947)是我国近代地理学重要开创者之一,192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后赴法国留学。1934年归国后任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1939-1945年任地理系主任,培养了大批地理学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先生共刊出地理专著4种、译作7种、论文60余篇,近200万言。吴尚时先生的一生,是作为一名地理学家为国家富强奋斗的一生,也是一名中大人为学术理想追求卓越的一生,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学术品格在中国地理学历史上矗立起一座伟岸的丰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正是由吴尚时先生于1937年发现。该遗址保有海蚀平台、海蚀崖等典型地貌,是世界上少数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址之一,它突破了世界古海岸线与今天海岸线宽度最大值为50千米的说法,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变化的重要证据,对研究广州地区自然环境变化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地理学子,应当继承和发扬吴尚时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努力读书,精研学术,提高本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image-20250312224537-2
支部党员代表向吴尚时先生塑像献花

 

  随后,在有相关领域研究经历的专业同学带领下,支部党员们深入了解了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质意义。据研究,该遗址是由于当时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入侵,形成广阔的古海岸带。随着波浪侵蚀作用,逐渐发育出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柱等地貌景观。这些地质遗迹不仅记录了珠江三角洲从海洋到陆地的沧桑变迁,更为研究珠三角自然环境变化华南海面、陆地升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地壳稳定性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image-20250312224537-3
支部党员参观古海岸遗址
image-20250312224537-4
支部党员参观古海岸遗址

本次探寻地质奥秘,传承红色精神联合党日活动,是在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的背景下开展的,是中大地理学子对中大百年办学历史的深情回顾和对卓越地理学家吴尚时先生的深切缅怀。同时通过对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实地考察,支部党员们收获了丰富的地质地貌知识,还深刻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两个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活动,更促进了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氛围。大家纷纷表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勇于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

 

参观学习心得

 

本科生第四党支部 张未同学: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深刻领略到了地理地质学科的魅力,更让我们深刻感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吴尚时先生身上所展现出的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党员。我们深刻意识到,作为当代青年,身上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因此应当加倍珍惜现有大好的学习环境,勤勉不懈地钻研专业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任中凯同学:

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与专业深度结合的党日活动,更是一场直击心灵深处的洗礼与启迪。通过寻访七星古海岸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支部党员同志们对古海岸遗址的形成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这无疑为我们后续的科研工作点亮了一盏明灯,提供了宝贵的灵感与思路。同时,这次活动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科研工作者,学生党员不仅要专注于学术研究,更要承担起传播科学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撰稿:陈鹏

初审:陈依曼

审核:张春华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