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一、专业历史
本专业前身是1929年创办的地理学专业和1956年设立的经济地理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后,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被国家教委列入城市规划专门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同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试点。
二、专业定位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五个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和良好专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实践,能够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宽厚基础、综合能力、强化实践、全球视野为目标,从传统的基础性、完整性为特点的学科框架向专业性、纵深化为重点的知识体系转化,突出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兼具的知识构架,强调“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伴随社会需求和学科本身的发展,根据国家战略导向、学术前沿动态、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在动态更新中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本专业还与全球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充分接轨,将国内外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扎根具有全球特色和国家地位的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教学实践。
四、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4年,设置157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以及相关实习等,掌握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与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应用领域;掌握遥感、GIS、计算机和绘图等相关工具和方法;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方法;掌握课题方案设计、资料调查收集、归纳分析、撰写论文和报告的研究规范。同时,结合大创项目、专业竞赛、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和有关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五、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提升课组成。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体育、大类基础课等。
学科基础课包括:自然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测量与地图学、城乡规划概论、地质地貌学、地质地貌实习、程序设计语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
专业基础课包括:人文地理学等。
专业核心课包括: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乡规划原理、城市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分析、交通地理学、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
专业提升课包括:城市空间分析、城市开发控制规划、土地资源与利用、人口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城乡发展与总体规划、专业综合实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遥感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全球化中的世界、乡村发展与规划、自然资源学原理、土地经济学、中外城市建设史、人文地理学思想史、区域地理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外建筑史、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等。
六、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33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
七、教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依托学校、学院、系各级的实验教学中心和研究平台,其中城市与区域规划实验教学平台提供专业教室和实验设备,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环境遥感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公共安全与灾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部校共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可以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初审:马育军
审核:薛德升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