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我院周宗俊同学荣获“中山大学2020年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

发布人:李泽腾

       近期,学校发布《中山大学关于表彰中山大学2020年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奖学生的决定》,全校共评选出8名同学和2个团队为中山大学2020年大学生年度人物奖;9名同学和1个团队为2020年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其中我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周宗俊荣列“中山大学2020年大学生年度人物”榜首。

image 153

 

个人简介

       周宗俊,女,苗族,中共预备党员,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本科时加入学校青马工程,在“三下乡”活动中决定要为贫困地区尽微薄之力。本科毕业后,她申请加入了中山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西藏林芝一中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这一年支教团被共青团中央评为2018年“镜头中最美的支教团”,她也被林芝一中评为“优秀支教教师”。攻读硕士期间,周宗俊连续获得三年研究生奖助学金。2019年,经导师指派赴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驻村10个月,指导村民自主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年内举办三次村民分红大会,65户村民共分红30万元,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该驻村项目获评教育部第四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并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2020年4月周宗俊被评为广东省志愿服务五星志愿者,2021年由她撰写的与驻村地相关的学术论文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

 

主要事迹

支教:与爱同行,点燃希望

       本科毕业后,周宗俊加入中山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于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前往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开展支教工作。

(1)教学方面担任高一年级生物教师,共教授6个班300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采购了中山大学的明信片,亲手写下对每一位学生的祝福和鼓励。在课堂上她注意将知识点讲解得生动易懂,在下课后她注意悉心指导学生,学年末由她所带班级生物成绩分别位列全校第一和第三。

(2)行政方面担任校团委办公室干事,负责学生团部建设和管理、知识教育培训、开展社团文艺活动等,关注西部学生的思想建设和素质教育。

(3)公益项目方面负责“一对一”助学项目,为贫困学生对接资助人,进行长期助学资助;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用行动报答爱心人士。

       就在这一年,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因为突出的工作表现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光明日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的2018年“镜头中最美的支教团”荣誉。周宗俊也被支教学校评为“优秀支教教师”。

image 154

周宗俊与支教的学生合影

 

驻村:融入乡土,脱贫攻坚

       攻读硕士阶段,周宗俊将减贫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恰逢她的导师保继刚教授正在开展一项乡村旅游带动脱贫的试验——阿者科计划。2019年7月,在课程结束后周宗俊便前往云南边疆山区的阿者科村,进行为期10个月的乡村旅游工作指导。

       这是一个偏远的村寨,坐落在海拔1900米的哀牢山上,从昆明出发只能通过8小时的公共大巴和村民的面包车抵达。阿者科村民全系哈尼族,在闭塞的山里30岁以上村民基本不通汉语,最高学历水平为初中。阿者科计划的核心之一是没有外来人员参与,成立的村集体旅游公司的法人代表、股东、工作人员均为阿者科村民,这意味着低学历且不通汉语的村民需要培养出契约精神,以及对内管理和对外经营的能力。对此周宗俊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融入村民,倾听心声。除了同吃同行,周宗俊还融入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了解哈尼族文化,秋收时下田收割稻谷,民族节庆时跟踪记录,与沟长上山寻水源,召开村民大会共同探讨村庄发展等。

(2)增长才干,授人以渔。村内大部分的妇女文化程度非常低,为此周宗俊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村民进行逐一培训。她从最基础的拼音打字教起,教授汉语基础好的妇女英语、讲解词等,这个过程中周宗俊也学习了哈尼语,便于拉近与村民的距离。

(3)学之在童,建社促学。在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建立了村史馆,包括了活动室和图书室,周宗俊她们组织村里留守儿童成立了阿者科学社,定期在村史馆开展文体活动和德育活动,推进乡村教育事业和乡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4)以心换心,筹款助学。周宗俊与游客介绍整个村寨和项目的情况,游客得知孩童辍学率高后,捐赠了1万元资金,用于奖励初升高和高考的青少年。

(5)亲力亲为,主动学习。自学无人机和手持云台,完善阿者科村原有的宣传视频,并制作了旅游产品介绍视频。

 

奋斗:以青春之我,担时代重任

(1)振兴西部是周宗俊坚定的信念。作为一名来自贵州山区的少数民族学子,周宗俊始终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去助力西部地区的发展。支教前,周宗俊开始思考,一名没有教书经验的非师范老师,能在一年的时间给西部的孩子带来什么?支教后,她明白支教老师除了安排好正常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扶志”,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才能将认知转变为行动。在课堂课外,周宗俊充分给予每一个学生关心、鼓励和信任,或是结合自身经历聊梦想、未来的大学生活、甚至带领学生来到南校康乐园参观。一开始学生遇到她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学习有什么用”,可到她临走时,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我想考入中山大学,成为老师的师弟师妹”。

image 155

(2)心系家国是周宗俊不变的情怀。春。周宗俊的导师保继刚教授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愿为弱势群体发声助力,这是她一直敬佩和向往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要与人民一起奋斗,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正是当下的时代重任,驻村阿者科正是周宗俊用青春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答卷。2020年1月,阿者科村举行第三次分红大会,65户村民累计分红30万元,实现了脱贫目标,为乡村振兴开启了新的征程。更为可喜的是,村内的留守妇女在旅游接待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大方,家庭地位得以提升;留守儿童在阿者科学社开展活动后更为文明礼貌,卫生环保意识大大增强。驻村期间,她十分注重对村民的集体凝聚力、民族文化自信、自治意识的培养,通过引导村民与游客的互动,激发他们主动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意识;召开村民大会鼓励村民合理行使监督权和话语权,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就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工作中,村民对家乡情感纽带愈加紧密,他们说:“为自己家乡工作更有动力,我希望有家的地方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有家。”

image 156

(3)探索文化与旅游的联系是周宗俊研究的主题。周宗俊与同行的驻村学生将阿者科的哈尼传统文化挖掘与梳理,以“自然野趣、传统工艺、哈尼文化”三大主题科学开发阿者科的游客深度定制游项目。在项目推行后,收到游客的大量好评和认可,游客表示对哈尼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愿意今后再次到访阿者科村。

image 157

游客在朋友圈和马蜂窝上的评价

 

(4)艰苦奋斗是周宗俊始终坚持的工作作风。驻村期间周宗俊面临着诸多挑战,农村长时间的跳蚤叮咬带来了过敏疾病、住宿地因为缺水导致无法洗漱和用餐、对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不通、人身安全、因“重男轻女”的观念村民前期的不信任不配合……周宗俊没有放弃,以乡村发展为重,决定融入当地去克服种种难关。例如与本地村民学习哈尼族语言,订制哈尼族服饰,因农村少数民族以酒会客,学习了哈尼祝酒歌等,通过融入当地去深入了解哈尼文化并取得村民的信任。

f9ae964e7ed31271e8b53b3f68c3020

 

(5)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周宗俊不变的追求。在她看来,从象牙塔里学习的理论终究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才能窥得中国的乡土社会真貌。驻村期间她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和研究,探索适合阿者科发展的模式,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受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返校后,她在地理学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研究驻村地的学术论文,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来研究梯田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问题。

image 159

周宗俊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

 

(6)全面发展是周宗俊真实的写照。在校期间,周宗俊注重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硕士三年均获得研究生奖助学金,随同导师参加专业相关的规划项目,如云南省红河州十四五旅游规划;加入学院研究生会,组织同学参与学术论坛和文体比赛等活动;担任班级团支书,为同学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服务。坚持锻炼身体,校外完成了半程国际马拉松比赛和40公里徒步活动,练就健康的体魄。

image 160

       胸怀梦想,逐梦前行。支教与驻村工作虽已结束,但周宗俊的对教育和乡村的关注仍在延续。过往的经历促使她在毕业之际选择了中学教师这一职业。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有限的,但当她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会,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砥砺奋斗、接力奉献等精神传递给学生们的时候,相信,一定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周宗俊愿意成为这样的一座桥梁,努力用自身的实践去助力西部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所获荣誉

(1)2018-2020年 获得中山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

(2)2018年其所在的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光明日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发的2018年“镜头中最美的支教团”荣誉。

(3)2018年 获得由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颁发的“优秀支教教师”荣誉。

(4)2019年 驻村项目“阿者科计划”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

(5)2020年 驻村项目“阿者科计划”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6)2021年 驻村项目“阿者科计划”入选新华社《中国减贫密码》纪录片六大案例。

(7)2020年 被评为广东省志愿服务五星志愿者。

(8)2019年 获得中山大学先进院系研究生会。

(9)2018年 中山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参赛完成人员。

 

初审:孔碧云

审核:张春华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