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一、专业历史
1952年,中山大学地理学系设立我国首批自然地理学本科专业。196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黄秉维、周廷儒、周立三、郑度院士等当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对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专业定位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五个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以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作为学习和研究方向,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立足华南地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支持南海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全国一流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打造国内领先、具有鲜明国际特色的优势学科。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了解陆地表层的空间结构和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掌握地球表层系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理论联系实际、数理分析与信息处理等能力,强调应用地理学综合思维和交叉知识助力国家资源环境方面重大战略的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学生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四、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4年,设置155学分。通过课程学习、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科技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远大志向、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具备艰苦求实、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联合培养及交换生等形式,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交流能力。
五、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提升课组成。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体育、大类基础课等。
学科基础课包括: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测量与地图学、城乡规划概论、程序设计语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
专业基础课包括: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学、地质地貌实习等。
专业核心课包括: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普通水文学、基础生态学、数量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原理、综合自然地理学、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等。
专业提升课包括:土壤地理学实验、气象与气候学实验、土壤生物气象实习、水资源与水环境实习、综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第四纪环境、中国自然地理、土地资源学、生态水文学、水文气象学、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自然灾害学、土壤调查与制图、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生态水文模拟、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环境评价与规划、数据挖掘与建模、全球变化、资源环境遥感、气候变化大数据分析等。
六、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7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
七、教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设施先进,具有土壤地理、生物地理、水环境等教学实验室,以及中山大学土地研究中心,并建有石门台中山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野外实习基地。
初审:马育军
审核:薛德升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