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高权副教授在Nature Cities发表评论文章阐述数字技术对非正规城市空间的重构

发布日期:2025-07-09

      近日,我院高权副教授在城市研究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Cities》发表题为“Algorithms and Informal Urbanism”(《算法与非正规城市主义》)的评论文章。该研究立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深入剖析了数字技术特别是平台经济对城市“非正规”空间的系统性重构作用。研究以广州市典型城中村石牌村为实证案例,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展现了数字化浪潮下石牌村如何通过外卖平台与算法系统实现空间重构与社会韧性构建。

image-20250716194156-1

文章要点简介:

      作为嵌入广州中央商务区(CBD)的典型城中村样本,石牌村(占地面积仅0.73平方公里)凭借其高密度的“握手楼”建筑形态、活跃的非正规经济业态及流动人口聚居特征,成为研究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田野对象。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与人口规模缩减(常住人口由峰值期的12万人下降至现阶段的5万人)的双重压力下,该社区通过深度接入平台经济网络,实现了社区韧性的适应性重构:依托区域内集聚的逾千家餐饮商户、外卖厨房集群及其配套的技术支持系统,石牌村已发展成为广州最具规模的外卖集散地之一。

      文章指出,在石牌村表面看似杂乱的街巷之中,算法逻辑与草根韧性交织共存,构建出一套高度垂直压缩、功能密集的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外卖骑手在算法调度的引导下穿梭于逼仄的巷道与林立的玻璃写字楼之间,成为连接正式与非正式经济之间的重要流动中介。外卖厨房与小型工坊借助多平台经营策略与所处CBD的地理区位优势,将产品以多元品牌与价格体系推向市场,展现出数字化环境下的生计智慧与灵活策略。与此同时,密布于村内的出租屋、发廊、快递站、充电点、教培机构以及平价快餐等设施,共同维系着石牌村内部的日常运作与生活节奏。从底层的临街商铺、中层的出租居所与非正规作坊,到顶层房东自建的天台花园,“握手楼”的每一寸空间被反复折叠与再利用。这种高度集成的空间组织方式不仅反映了基层社会对经济生存的现实回应,更体现了草根群体在数字平台逻辑主导下的适应性创新与空间再造能力。

      石牌村不仅体现了广州的城市包容性,也是维系这座全球城市日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隐性基础设施”。其价值不在于是否实现物理形态上的“现代化”,而在于其展现出的非正规城市空间的韧性与再生能力。在此语境下,算法并未彻底规训石牌村的复杂性,反而在草根实践中被吸纳、改造与重新部署。在“智慧城市”成为主导城市治理话语的当下,石牌村所提供的经验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活力往往潜藏于正规与非正规结构之间的缝隙中,根植于草根群体以实践经验与协商秩序生成的生存智慧之中。本文所提出的观察路径,旨在为理解数字技术与社会空间之间的相互构成关系提供一个批判性视角。

    论文信息:Gao, Q. Algorithms and informal urbanism. Nature Citie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284-025-00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