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 本科生代表肖艳感言

本科生代表肖艳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2021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肖艳,非常荣幸能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上台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全体毕业生,向传道授业、春风化雨的师长们和志同道合、携手并进的伙伴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又是一年凤凰花开,转眼我们的本科时光就要落下帷幕。回望过去四年,从红墙绿瓦的康乐园到自由现代的大学城,从初入大学时的天真懵懂到如今离别时的成熟稳重,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故事。犹记在三年前大类分流时,因被地理学的魅力打动,加之自幼长在粤北山区、对脚下的热土有天然的兴趣,我将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放在了分流志愿中的第一位,最后又在学院的分流中选择了自然地理。尽管如此,我也曾不断地反问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地理学。也许有人和我一样迷茫过,也许有人是坚定地做出了选择。但我相信,经过这些年的沉淀,大家心中应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缘分让我们相聚在中山大学,相聚在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在彼此的青春中留下独特的印记。站在毕业分别的十字路口上,过去看惯的校园场景突然又变得令人留恋:窗明几净的教学大楼,春意盎然的谷河河畔,气势恢弘的图书馆,挥洒汗水的运动场……就连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茵茵绿草也愈发让人觉得可爱。回首过往,这里教会了我们太多知识和道理,也让我们遇见了许多相互扶持、志趣相投的好伙伴,在彼此的青春记忆里烙印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在这里,我们“读万卷书,究天人之际”,在理论课程和观测实操中学知识、求学问。地理学是一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学问,它包罗万象,其综合性、交叉性与区域性的特点赋予了我们解读世界的独特视角。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这两门从不同角度解读地理学的基础课程,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对构建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基本要素的系统剖析,再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中对人地关系思考的引导,我们逐步构建起了稳固的学科底层逻辑。
在这里,我们“行万里路,观山海之奇”,在一次次实习经历里长见识、练本领。我们怀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奔赴山川河海,在老师的带领下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我们走过羚羊峡的十里步道,登过大峡谷的千级天梯,闯过淇澳岛的滩涂海滨,认过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草木虫鱼;我们见过广袤无垠的腾格里沙漠,攀过巍峨险峻的贺兰山,去过波澜壮阔的壶口瀑布,游过美丽神秘的连州地下河;我们还在崇山峻岭中认过岩石,在滨海沙滩上捉过螃蟹,在红树林里做过样方,在山野深林里挖过剖面。我们求思之深,是故观天地、山川、草木而有得;行路之远,因而见众生、虫鱼、鸟兽以明哲。我们在用脚步丈量世界之广大的同时,也在与自然事物的切身接触中重新认识和思考学科内核,感受地理学在人地关系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在这里,我们“脚踏实地,望星空之邃”,在浓厚踏实的学术研究氛围中增学识、长才干。老师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科研精神率先垂范,并将理论研究运用到现实应用当中,这些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们在这浓郁的科研氛围中,开启了对学术研究的初步探索。从修改计算代码到讨论问题瓶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摸索解决方案,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成为我们踏实进步的证明,成为我们攀登高峰、仰望星空的牢固基石。
在2024年11月,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山大学世纪华诞的到来。百年中大,山高水长。站在中大新百年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谨记孙中山先生“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毕业训词,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书上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书上也说,人生何处不相逢。四年前,我们从天南海北而来、相聚在康乐园;而今天,我们即将要在珠江河畔扬帆起航、各奔前程。未来我将带着中大地理人的家国情怀,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攻读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继续探索经世致用的地理学学问。愿我们牢记使命,永葆初心和热爱,在历尽千帆、走遍山河后,能在美好的未来再次相会。
最后,祝母校和学院华章永续、前景辉煌,祝各位老师学术长青、桃李满疆,祝各位同学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排版:李锦志
初审:姚丹
审核:张春华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