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梁育填教授团队在经济地理国际顶刊《Economic Geography》发表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的研究论文
近日,我院梁育填教授团队在经济地理领域国际顶刊《Economic Geography》发表题为“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How Does Ethnicity Matter?”的论文。

在全球大变局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正在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然而,经济地理学者在全球生产网络(GPN)研究中,对中介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作用仍鲜有研究。尽管经济地理学者将境外产业园区定位为投资的中间场所,但对其如何帮助跨国企业实现地域、网络和社会嵌入的机制关注不足。本研究通过构建以华人商会社团为核心中介的新框架,以投资落地在泰国的泰中罗勇工业园的中资中小企业(SMEs)为长期案例,揭示了华人商会社团如何赋能中国企业家通过“中间场所”实现投资的嵌入。通过构建分析的理论框架,结合实地考察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研究团队在2019-2024年期间在东南亚进行了39次半结构化访谈,包括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访谈对象包括中国跨国企业的管理者、华人商会社团的成员与负责人、海外工业园区的负责人以及东道国的政府官员,访谈数据用以揭示华人商会社团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具体角色和作用过程。
研究表明:在投资前期,境外产业园区通过整合基于族裔社会网络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促进中国OFDI在东道国的地域嵌入;在投资后期,境外产业园区与华人商会社团作为族裔网络的关键节点,推动中介过程以促进中国中小企业与本地企业及社会的协作,从而实现网络与社会嵌入。本研究对中国与全球的OFDI与跨国中小企业(MNEs)研究提出了新的启发,本地族裔网络与全球经济过程的交汇,促成了既嵌入本地又连接全球的特殊空间形态,进而孕育出“群岛经济”或全球经济的区域性特征。同时,本研究强调OFDI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尤其是通过族裔实现的过程,建议应将族群因素更明确地纳入GPN理论框架中,以更好理解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塑造经济行为。最后,政策制定者应重新思考族裔社区作为耦合GPN与推动地方集聚发展的潜力,需要细致理解国家干预如何在支持或限制中介者推动的双重嵌入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探索如何利用该过程建设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GPN。

近10年来,梁育填教授团队深耕海外投资与东南亚经济地理研究。论文的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为中山大学,梁育填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周政可原是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生、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博士后,蔡倚婷(Yiting Tsai)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经济系硕士生。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2271180和No. 41871114)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3JJD770003)的资助。
《Economic Geography》于1925年创刊,由克拉克大学的著名经济地理学家James T. Murphy担任主编,SSCI检索,2023年影响因子7.2,JCR一区,中科院Top期刊。该期刊为经济地理学领域最顶级期刊,一年发表20余篇研究论文。刊文内容包括经济地理领域涉及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等问题,致力于深化学术界对地理驱动因素和经济过程的理解。
论文引用:Zhengke Zhou, Yutian Liang* & Yiting Tsai.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How Does Ethnicity Matter?, Economic Geography, DOI: 10.1080/00130095.2025.2498764
排版:李文健
初审:陈依曼
审核:张春华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