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70载,再叙康乐情——我院1954级校友郑度院士回母校参观交流
12月10日,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954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理学家郑度先生在女儿郑绍青女士、中科院地理所宁建贞老师等人的陪同下回到母校——中山大学参观交流。
参观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
上午9:30,郑度院士一行抵达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郑度先生的青春记忆。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岳辉、副书记张春华、党政办副主任官淑颖、党务秘书陈依曼、行政秘书黎晓华陪同参观。

郑度院士首先来到了他昔日的宿舍旧址区域,岁月流转,尽管记忆中宿舍楼的具体面貌已变得模糊,然而那段往昔的时光依旧在他心中熠熠生辉。接着,一行人穿过中山大学中轴线,在庄严肃穆的孙中山铜像和古朴典雅的惺亭前驻足停留。随后,郑度院士一行人来到了中山大学博物馆,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副馆长劳楚华热情接待。在学生讲解员的带领下,郑度院士首先参观了文物专题展,专题展展品琳琅满目、精妙绝伦,涵盖了中国古代文明、岭南历史文化、西南民族民俗等多个主题。接着,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墙前,举行了郑度院士著作捐赠仪式。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岳辉、副书记张春华、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副馆长劳楚华以及相关老师参加了捐赠仪式。在全场嘉宾的见证下,郑度院士向劳楚华副馆长赠送其编写并亲笔签名的2本著作《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多彩中国:中国自然百科》。

紧接着,一行人至陆祐堂进行参观。陆祐堂是中山大学地理系教学、行政办公楼旧址,培养出一大批地理学优秀人才。郑度院士在这里驻足良久,回忆起当年在这里求学的情景,感慨万千。

中午时分,郑度院士一行在松涛园与曾在学院工作的王鸿寿副教授、1956级自然地理专业校友李春初教授、1958级经济地理专业校友许学强教授、1958级自然地理专业校友孙贤国教授、1965级自然地理专业校友陈俊合教授、董玉祥教授等退休老师共进午餐,大家畅谈往昔,欢声笑语不断,气氛温馨而热烈。

师生研讨和交流
当天下午,郑度院士一行来到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B210会议室,参加中山大学理学部与我院共同主办的新时代背景下地理学科转型与发展研讨会,受到学院薛德升院长、党委岳辉书记、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学院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该会议面向新阶段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立足理学部 “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合作培养优势条件,就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殷切希望展开讨论,校内外专家与国土资源与环境系师生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岳辉书记首先介绍了中山大学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在近百年的学科发展历程中,中山大学地理学形成了重视野外和实验的传统、综合性的传统、国际化的传统,先后培养出包括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杰出的地理学者和优秀人才,为中国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山大学地理学科的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岳辉书记就此对学院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建设思路进行了展望,并对郑度院士长期以来对学院工作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2021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博士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书记杨再智同学代表广大青年学生向郑度院士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并恳请郑度院士为青年学子寄语。郑度院士深情地勉励道:“对于从事自然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青年学生,尤其是中山大学地理学的学生,要在认真学习地理学前沿技术的同时,坚持野外考察和实践的传统,这也是我们中山大学地理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在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中,了解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发展需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地理人的贡献。”

薛德升院长为表达对郑度院士卓越学术成就的敬意与对母院大力支持的感谢,向郑度院士赠送了其当年在中山大学就读时的学生学籍表复制件。这份70年前的学生学籍表,记录下一门门学期成绩为优的课程——自然地理概论、地貌学……,让人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看到郑度先生当年在中山大学勤奋钻研、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因而愈显其珍贵。

郑度院士阔别母校70载,回到美丽的中大校园,是对学生时代青春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母校深厚情感的真挚体现,也包含着对后辈学人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在他的身上显现出中山大学地理人胸怀天下、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薪火相传,地造传奇,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山大学地理学的优良传统和家国情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郑度院士简介
郑度,广东大埔人。1954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5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山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国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特别是有关高原与山地的地理研究工作,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均有创新。在自然地域系统综合研究中,建立了适用于山地与高原的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新方案。拟订的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方案迄今最为全面和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发表论著200余篇,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8)。
撰稿:陈依曼、胡丽霞
排版:张金渝
初审:陈依曼
审核:张春华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