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院学子在 “粤美乡村 ”风貌设计大赛中斩获佳绩

发布人:张瑛

       近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教育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共同主办的“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2023年度)的获奖结果公布,我院学子提交的参赛作品在805件高校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高校组的二等奖和三等奖。

“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2023年度)获奖结果
获奖 作品名称 参赛团队

高校组

二等奖

文衍水圩,生生不息—基于空间基因理论的大岭村发展规划 中山大学

高校组

三等奖

南岭藏珍 五里共茗—广东省连州市丰阳镇南岭茶博园及周边乡村互动发展规划与重要空间设计 中山大学

比赛介绍

       “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具体部署,提升我省乡村风貌设计水平,提高“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而举办的比赛。

       参赛作品可以包括规划、建筑、景观和公共艺术与设施类,需立足圩镇村庄现有基础,从整体空间格局、大地景观风貌、人居环境、公共空间、乡村建筑、农村“赤膊房”美化、农业设施风貌等不同维度出发。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体现乡土特色、生态低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公众参与。此次大赛分为职业组和高校组2个组别,职业组参赛作品强调设计方案的应用导向,侧重实施性;高校组参赛作品强调设计方案的创意导向,侧重创新性。

获奖作品

项目名称:《文衍水圩,生生不息—— 基于空间基因理论的大岭村发展规划》

项目成员:林恬悦、陈珍珍、吴梓瑞、顾君冉、陈舒瑶、黄恺琳、陈诗琦

指导老师:郎嵬

所获奖项:二等奖(高校组)

设计说明:

       规划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具有“砺江涌头 半月古村;人文奇景、岭南文脉”的特色,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古村落。方案以依托大岭水圩特色、传承大岭岭南文化为出发点,以空间基因理论为支撑,从宏观到微观分解形成山水、聚落、街巷、建筑和民俗五个理论层次,提取特色并分析研判空间基因形成原因与现状问题。

       规划构建大岭村五大层次的空间基因体系,从基因保育和基因重构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在山水层面,通过生态界面整治提升生态功能,农田集约生产破解农田细碎化困境。以此实现山水基因的联动,营造山水美学;在聚落层面,通过打造多空间联动文旅赋能,植入多项创新创意产业,并构建当地村民、租户、外出村民等多主体活动交流方案,重组聚落基因;在街巷层面,梳理并修复修补巷道水系等线性空间,通过就地取材、因地借景等方式整治街巷基因,激发街巷空间活力;在建筑层面,更新建筑功能,打造生活记忆,通过修复历史建筑风貌、改造传统民居、新业态植入和控制新建建筑风貌焕活建筑基因,延续岭南建筑文化;在民俗层面,通过构建村委、乡贤、村民、创客等多主体介入村落建设运行机制和民俗保育机制,协调统筹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复兴民俗基因。通过空间基因的传承导控,实现衍绎大岭生活、衍续大岭生息、衍盈大岭产业的规划目标,完成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的全方位振兴,具有在地性和特色性。

获奖作品

项目名称:《南岭藏珍五里共茗——广东省连州市丰阳镇南岭茶博园及周边乡村互动发展规划与重要空间设计》

项目成员:丁子游、黄恺琳、顾君冉、方晨亦、欧阳慧、董妍君、邓子琪

指导老师:刘立欣

所获奖项:三等奖(高校组)

设计说明:

       设计地块位于清远连州市丰阳镇,通过镇域自然条件和村庄发展现状分析、当地茶叶种植和产业市场调研,本项目探索山区乡村和特色园区深度互动的发展模式,在助力南岭山区乡村突破规模小、区位偏、产业单一所带来发展壁垒的基础上,使周边山林和乡村内部的闲置用地重新焕发活力,促进村民返乡与在地就业,进而实现全面振兴是本次规划的核心目标。

       规划提出“南岭藏珍,五里共茗”的设计概念,即在南岭山区通过打造以茶叶种植、文化展示、旅游体验为主要功能,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印记、注重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茶博园项目,植入新的发展动力:同时,通过园区的产业延伸和文化辐射,在单向带动基础上,与周边乡村进行深度互动、共融共生,实现“五里片区的共鸣共情”。

总结展望

       我院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赛教结合、以赛促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引导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为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培养生力军。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撰稿:陈珍珍 林恬悦 吴梓瑞 顾君冉 黄恺琳

供图:陈珍珍 林恬悦 吴梓瑞 顾君冉 黄恺琳

美编:张荣辉

初审:姜帆 郎嵬

审核:张春华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