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学堂 | 融合地理学与国家战略,展现地理人的使命担当
12月6日晚,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3年青马学堂“脸谱化”思政课《国家战略与地理学》在东校区教学大楼C301课室开讲,主题为“一带一路”与地理学,探讨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发展需求,地理学应该做什么研究。本期主题研讨课程由学院黄耿志教授讲授,青马学堂班长许浩铭主持。

本期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地理学视角解读“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地理研究与实践以及自由讨论和交流。
黄耿志教授首先介绍了“一带一路”提出的国际与国内背景,梳理了“一带一路”的建设历程,对“一带一路”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一带一路”建设突出“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在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目的在于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并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

在第二部分,黄耿志教授就国内目前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讲解,并结合地理学的相关知识,探讨了“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地理学应该做什么研究”的核心问题。黄教授结合“一带一路”与全球贸易合作、设施互联互通、国土空间开发等工作内容的联系,阐释了地理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在理论层面,通过增长极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跨国投资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等经典地理学理论以及“海权论”“心脏地带学说”“边缘地带论”等全球政治地理主要学说,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地理学相关理论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紧密联系。最后,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地理学者如何结合地理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工作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最后一部分是讨论环节。黄教授指出,地理学学子应主动思考地理学与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的紧密联系。围绕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发展需求和研究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邵阳同学提出了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影响的问题,黄教授借助远程耦合的概念,用中俄两国石油交易、中巴两国大豆贸易的例子生动地解释了“一带一路”中国家与国家相互影响的机制。

连健斌同学提出关于地区壁垒的化解导致边界地区发展的变化问题,黄教授通过介绍边境城市居民的生活模式与跨国移民聚居区,联系到作为多个经济出发点的乌鲁木齐,从地理学角度解释了全球化及“一带一路”建设对城市可能造成的影响。

最后,黄教授以“一带一路”研究议题展望作为总结,本次《国家战略与地理学》主题研讨课程圆满结束。通过本次课程,同学们不仅加强了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识,而且加深了地理学与“一带一路”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的理解,深刻认识到地理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地理学人如何学以致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
《国家战略与地理学》是学院2021年开设的第二课堂“脸谱化”思政课,课程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以国家战略和学科知识的联系为主线,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有效巩固和拓展第一课堂知识,强化服务国家发展的意识,力图达到“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强化专业技能,培育学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的立德树人效果。
撰稿:青马学堂学员
美编:赵虹媛
初审:黄耿志、姜帆
审核:张春华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