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硕士)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的资源、环境、地理、遥感等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地理与遥感工程、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乡建设、地理信息等应用人才的新需求。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工程子方向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自然资源评价与管理、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极端气候和环境变化、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自然资源评价与管理聚焦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研究方法侧重于将实地调查与计算机情景模拟相结合。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注重将野外观测、室内实验、遥感分析和计算模拟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完善水循环的模拟技术与水资源水环境评价规划方法。极端气候和环境变化侧重于将大数据、陆面气候过程模拟和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探讨极端气候事件的产生和传播机理与过程、以及区域和全球变化环境下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重点关注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将野外观测、室内实验和过程模拟相结合,旨在为华南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国土空间规划与智慧城乡建设工程子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大需求,紧密跟踪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所提出的前沿问题和实践任务,以“强基础、重创新、与国际接轨” 为原则,培养掌握国土空间规划与智慧城乡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国土空间规划与智慧城乡建设的野外工作方法和分析技术、了解国土空间规划与智慧城乡建设的前沿动态、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能独立从事国土空间规划与智慧城乡建设的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子方向以“重基础、宽口径”为指导思想,遵循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与技术的原则,通过学校与行业及企业的联合培养,在强调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采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和学位论文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