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 国土系师生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强党性,生态文明共建设”联合党日活动
为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自然地理专业方向师生党支部于2023年6月14日前往粤北岩溶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水耦合野外观测研究站,联合开展“主题教育强党性,生态文明共建设”的党日活动,该野外观测研究站位于清远市英德镇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为我院2022年获批的广东省级科研平台。学院马育军副院长、唐国平教授、党政办钟雯雯老师,以及国土资源与环境系专任教师党支部、博士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硕士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的师生党员共34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前往野外观测研究站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广东省连片面积第二大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珠江三角洲主要绿色屏障之一。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峰林峡谷千奇百怪,生态景观奇特秀丽,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我院唐国平教授团队历时多年,通过多次实地勘察、实践,最终在保护区内设立了粤北岩溶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水耦合野外观测研究站,包含多处观测点。
在唐国平教授的带领下,师生们依次参观了牛盘石气象站、牛盘石水文水位站、夏浪角气象站及水文观测站、独秋田气象站及智能化流速流量和水质观测站、树干液流及土壤碳通量观测点。这些野外观测点的设立能够更好地探究华南湿热区河源区陆地生态系统与相邻水体间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唐老师详细讲解了土-气界面和水-气界面碳通量观测、地下水碳同位素释踪、陆地-河流碳输移过程等课题研究中所需的简易碳通量塔、雷达测流系统、土壤溶液采集器等的布设原则及基本运行现状。
参观野外观测点
在近两个小时的参观学习过程中,唐国平教授不但结合自己的野外实验经验为同学们展示了生动的“野外一课”,更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在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时遇到的困惑,既清除了同学们理论学习时可能存在的盲点,又扩展了同学们的野外实践视野。参加活动的老师们也就野外建站的选址理念、站点运营的具体实施情况等与唐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希望,每一位“地理人”都应当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于探索的勇气、不断前行的魄力,力争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师生合影
本次粤北岩溶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水耦合野外观测研究站参观学习活动,是我院党建活动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积极探索,既深化了师生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密切了同专业师生党支部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师生党员们一致认为,立足于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只要我们携手同心、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习心得
硕士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何晨曦:
本次赴清远参加党日活动,我们先后参观了多个气象要素监测点和水文站,听唐国平老师专业细致地讲解了各种科学仪器的布设要求、使用方法和周边环境等知识。我深刻感受到野外实测数据的来之不易,非常感谢每一位监测人员的辛勤付出。同时,身为自然地理学子的我们也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硕士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张润恺:
石门台保护区所在的粤北岩溶区森林生态系统是华南地区保护极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展工作,需要克服信号不畅、资金受限、取样艰辛等一系列困难险阻,但研究团队克服了重重艰难,积极开展野外研究工作。唐国平教授团队及学院教师们为顺利申报省级野外观测研究站付出的努力让我心生敬意,也让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青年重任在肩。
博士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张智:
本次党日活动让我了解到学院许多老师和同学在碳水耦合野外观测研究站辛勤耕耘的事迹,他们忘我的投入和奉献的精神令我敬佩。他们多年如一日奋战在野外观测一线,为了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正是拥有无数科研人员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我们国家的科技事业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通过这次亲身体验和实践,我不仅加深了对自然地理专业的认识,还深刻理解了在新时代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我将会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撰稿:张梦雅、陈鹏
供图:张梦雅、杨再智、钟雯雯
初审:唐国平、钟雯雯、陈依曼
审核:张春华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