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菜园的诞生:李郇教授团队实践乡村振兴共同缔造
以人居环境建设为载体,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房前屋后做起,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推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建设美丽红塘村。
——美丽红塘·共同缔造
「导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21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提出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住建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指出:通过“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建设美丽家园,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共同精神。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工作原则之一是“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引导鼓励农民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在乡村建设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
云南凤庆县红塘村,是凤庆县政府所在地凤山镇的一个行政村,下辖红木村、桃树坡村、茅草坝村和大围龙村四个自然村,也是茶马古道之上的重要节点之一。经红塘村村两委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协商,选定位于红木村自然村的张大姐家为本次红塘村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的示范点。
2022年5月11日至5月17日,李郇教授团队一行14名师生第四次走进凤庆。在地工程历时7天,前后经过5版方案沟通修改,以及近10个局部节点设计的讨论,红塘村村委干部、村民张大姐一家、张姐姐妹团和众多村民朋友与李郇教授团队携手打造了张大姐家小菜园,并同步推进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的相关制度建设。团队希望通过张大姐家小菜园的改造提升行动,从大家都有的房前屋后空间入手,用村民切实可见的建设行为带动村民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

小菜园区位图

小菜园建设航拍变化对比图
1.小菜园诞生日记
Day 0 (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孕育过程之共谋
示范点选点、入户访谈及了解现场情况
2021年10月,红塘村村支书郭洪生、村干部及工作组团队通过全村走访沟通,初步选定6户作为房前屋后改造备选点。2022年3月,团队赴红塘村进一步开展入户访谈、备选点方案设计和与村民沟通进行方案修改。同时,我校挂职凤庆县红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良友积极筹措启动资金,助力建设工作可实际落地。

考察全村,与村干部沟通选点

备选点入户访谈沟通图

6个备选点初步方案
2022年5月,启动资金到位后,工作组成员和村委选取改造积极性最高、家庭构成和场地条件均具有代表性的张大姐家作为本次改造示范点,张大姐家位于红塘村下辖的红木自然村,紧邻村主路凤小公路。家庭构成包括张大姐两夫妻、两个儿子(在外务工)、1个孙女(县城寄宿读初中),共5人。2013年自建农房,与二弟三弟家为邻。张大姐家的小菜园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在主要是种菜种玉米,远期计划给小儿子建房子。
小菜园对面还有一块近2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曾经是村里的磨坊。场地现保留有一口古井、柳树和挖掘出来的古磨坊石构件,目前用于停车,以及供村民聊天休憩。团队综合考虑后,把这块公共空间一并纳入本次房前屋后提升的建设范围。

本次房前屋后改造的户主张大姐;三兄弟(从左至右:大哥(张大姐丈夫) 二弟 三弟)

小菜园历版沟通方案

小菜园局部节点设计沟通手稿
Day 1 (5.11)——到达现场确定方案及场地清表、材料梳理
工作团队到达的红塘村的第一天,即展开实地勘测,并跟张大姐一家、村干部和当地工匠师傅共同讨论工程事项和方案细节(挡墙拼花方式、道路铺设方式和位置等)。现场确定需要移除和保留的树木,并在场地清表过程中整理出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老旧青砖、瓦片、石块、木板等)及老物件(多个老树桩等)。张大姐和她的姐妹团、村干部们、邻居朋友们一起参与,在场地上干得热火朝天。

团队成员、村干部和张大姐现场商量工作事项和方案细节

场地清表
Day 2—6 (5月12日至5月16日)——生长过程之携手共建
第二天,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工作组携手邻里老幼,进行了定位放线、铺设菜园道路、挡墙砌筑、瓜果棚翻新、茶亭和花园铺砌、农作物和植物花卉种植,,还开展了邻里和睦墙的创作。建设施工有着众多细节,在施工中,大家反复讨论确定道路的宽度、铺设方式和花纹样式。秉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张大姐家的旧材料:老青砖做成了局部特色铺地;废弃的石材、鹅卵石、青瓦等做成了入口挡墙;原有的门框、木材切割重组后做成了小菜园正门;张姐和姐妹团冒雨上山采竹,搭建瓜果棚。
其中,废弃的木材枝条切割打磨后,在场的村民均参与了题字,最后上墙做成了家门后墙上的邻里和睦墙。邻居们一起参与制作,村里的书法大师落款“邻里和睦墙”。在一天天的相处和共同劳动中,团队与村民,村民与村民的关系均更紧密了,感情更深厚了。
村委大力支持
村支书、村干部积极参与建设,一起参与清理废旧物品、讲解乡土建设、锯木桩等建设工作。

村委积极参与建设
姐妹邻居团鼎力相助
张大姐的好姐妹们也都来帮忙,邻居鼎力相助,出工出力,一起建设家园。



姐妹邻居鼎力相助



姐妹邻居中大团队齐送祝福
中大团队成员全程参与
我院师生全程参与小菜园的设计和建设,把乡村振兴的“文章”写在了云南大山上。在当地村委党组织的带领下,与村民共同设计,共同劳作,共同缔造,创造了具有本地特色、经济、实用又美观的小菜园,并以此为示范,激发了村民进行人居环境改善的极大热情。在建设过程中,有众多村民在“围观”后前来询问,如何开展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改造,并邀请团队成员为他们家设计方案。



中大师生团队全程参与
Day 7 (5月17日)——小菜园诞生之共享
第七天,小菜园建设基本完成,张大姐和邻居们一起开始种植花卉和蔬菜。我院王劲老师发挥其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特长,对菜园内的桃树进行修剪,进一步优化场地景观。公共空间的停车场边的花池砌筑、停车位划线和古井、石磨坊修复也同步完成。
小菜园位于道路旁,每一个过路的村民都可入眼满园风光。红塘村民一向都有分享蔬菜的传统,村民还可走入小园采摘蔬菜与桑葚,闲暇时还可与主人家与园内茶亭饮茶聊天,好生惬意!
小菜园建设的全程,均对外开放,是一个天然的在地展览。在场的团队成员随时进行讲解和抖音直播,不仅受到全村村民的关注,远在广东、四川的群众均受到鼓舞与启发,在直播间内表达了自己家也想进行改造的意愿。

团队在高铁、路边、酒店大堂、会议室、院子里的随时随地讨论
2.小菜园变身照
挡墙:张大姐的主要诉求是保护菜地不被走地鸡所啄食,大家商量用了这种镂空砌砖的方式。

入口:鹅卵石、瓦片、木门都是张大姐家原有的闲置材料。

邻里和睦墙:取自红塘村大叶种茶形态,由村委与中大团队切割圆木,由张大姐的亲人邻居好友共同献上祝福。

茶亭:选取小菜园内最佳观景点,铺设红砖,闲时张大姐的家人和邻居好友可以在此摆上一张小茶桌,喝茶纳凉。

小菜园对面停车场:大家商量着建设了花池与划线,规范停车,提升景观。

3.小菜园亮点总结
1.乡建亮点:共同劳作,就地取材
本次红塘村小菜园共同缔造,团队成员与张大姐一家、张大姐的邻居好友同吃同作,在一次次的协商共谋与一天天的携手共建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小菜园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菜园所需要的建设材料,全部运用乡村可得、易得的乡土材料,其中大部分更是张大姐家原有的废旧和闲置材料。对乡土材料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打造原生态、低成本、可学习的乡村景观。

用废弃的石材、鹅卵石、青瓦等,搭建成了菜园的挡墙

废弃的木材重新做成了菜园的小门

废弃的木材做成邻里和睦墙以及景观
- 2.制度亮点:制度建设,软件保障
本次红塘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在示范点建设的同时,以激励村民自主提升人居环境积极性、有效利用奖补资金、提升村庄治理水平为主要目标,经过中大团队跟村委的紧密研究,村干部、小组长与村民代表的共同讨论,通过了《凤庆县凤山镇红塘村人居环境提升“以奖代补”实施办法》。明确了管理规定、申请流程、奖励条件、奖励标准等条款,为人居环境提升和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大团队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共同讨论《“以奖代补”实施办法》
- 3.宣传亮点:线下展览,线上直播
本次小菜园建设过程进行了全程的多元化记录和宣传。
在建设过程中,除了建设现场全程开放外,还通过现场展板展览,宣传乡村振兴与共同缔造的内涵,同时也将全国各地四小园建设的优秀案例向村民展示;通过现场讲解,让村民们了解小菜园及村内其他节点的设计建设过程,加深村民对团队的信任程度、对人居环境改善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建设过程全程进行线上直播。采用新媒体手段(抖音)进行宣传和直播,记录房前屋后改造过程的点点滴滴,宣传共同缔造的工作方法,展示村民共建的努力和成效,吸引到2600余人的关注,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宣传多样化组图
村民们在看到张大姐家小菜园的改造效果后,积极性高涨,踊跃报名,直接打电话到村委咨询的就有20~30人。更有部分村民主动来现场参观,主动和团队成员交流并邀请回家现场考察,积极争取共同提升。

小菜园带动的村民

共同的力量
本次人居环境提升,由张大姐家的小菜园始,却不只以小菜园终。房前屋后小空间的建设,体现的是村民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中大地院师生与村民、村委的共建,体现的正是中央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高校帮扶,地院在行动!
供稿:李筠筠 陈金凤
供图:调研团队
初审:陈婷婷
审核:张春华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