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剑、刘小平和周春山: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我院王少剑副教授、刘小平教授和周春山教授面向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以下简称为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等国家战略需求,撰文《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并发表于《光明网》理论频道。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国土空间是碳排放空间载体和蓝绿碳汇作用空间,更是减少碳排放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抓手,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低碳增汇的国土空间格局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要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更是突出国土空间低碳转型工作,将双碳目标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的支撑保障,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这就要求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工具,实现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低碳规划和绿色治理,打造集约低碳的城镇空间和增汇强基的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形成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这对贯彻落实双碳目标、推进低碳国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面向双碳目标优化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格局,可采取以下两大方面措施:
一、打造集约低碳的城镇空间,以碳定城、低碳营城、减碳调产、低碳市政,强调生产生活的低碳和谐。
- 以碳定城,明确人口规模与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做好区域碳环境、碳生态和碳安全的顶层设计,以城市碳排放阈值作为前置刚性约束条件。
- 低碳营城,遵循“公交先导区-服务中心-城市格网-绿色公交”的思路打造紧凑型城市,促进城镇空间高效集约、功能协调,强化人口与产业公服在城镇集中建设区的集聚。
- 减碳调产,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产业发展道路,第一产业注重城郊农林经济与低碳城镇化的耦合发展,第二产业推动传统高能耗行业转型升级,鼓励电子信息、金融保险等低碳型第三产业发展。
- 低碳市政,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智能化、分布式调配能源供需,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的脱碳化与碳再利用,推动能源体系低碳化。
二、发掘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增汇强基作用,构建高效汇碳、生态净化、串城蓝绿的城市生态基底。
- 碳汇农林,通过气候智慧型农林业等城郊农林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碳汇中心和城郊生态屏障建设,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方式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碳捕捉和微气候调节能力,以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业固碳持续力,强化农业空间碳汇功能。
- 锚固修复,以美丽湿地行动推进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以国土绿化行动推进陆地生态系统修复、以蓝色海湾行动统筹近海生态系统修复,增强三大生态系统的生态净化能力。
- 串城蓝绿,构建“场地-中心-廊道”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以口袋公园、街边绿地等场地和建筑立体绿化实现处处见绿,重点推进城市碳汇中心和城郊生态屏障建设,建设临水穿城的自然生态廊道和文化休闲漫道。
- 蓝色碳汇,坚持走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的协同增效路径,重视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落实海洋“森林草地”增汇工程,强化海洋空间的自然碳汇能力。
全文链接:https://share.gmw.cn/theory/2022-01/20/content_35459995.htm
来源:光明网
初审:邓毅梅
审核:辛秦川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