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野外课程实习在广东省内顺利开展
金秋九月,在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2021年9月5日至14日,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18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顺利在广东省内开展了为期10天的野外实习。根据培养方案及教学目标,本次实习围绕普通水文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分两阶段展开,其中9月5日至6日以普通水文学实习为主,先后在广州市南沙湿地公园和英德市石门台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展水文实习;9月7日至14日先后在连州市、南雄市、河源市、梅州市、潮州市和南澳县开展综合自然地理实习。

图1 实习合影
9月5日队伍从东校园出发前往南沙湿地公园,首先由杜建会老师简单梳理水文学的基本知识,介绍了实习内容与要求,并强调仪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随后,同学们按各分组进行布点,并使用塞氏盘、水温计、水色计等测定河口周边不同区域水体的透明度、温度和水色等,同时使用便携式多参数水质仪测定河口附近水体、雨水的电导率、TDS含量、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理解河口径流与潮流的相互作用及分析口外海滨段、河流河口段、河流近口段水体性质的变化特征。第二天顺利抵达英德市石门台国家自然保护区,在牛盘石站处杜老师对保护区内的流域产流、汇流及水位监测等内容进行讲解,紧接着同学们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工作。随后在保护区曾工的带领下队伍溯源而上,分别在溪流不同位置进行水体获取与水质测定工作。通过小组动手设计与协作,使同学们对山区河道布点采样有了较深的思考,帮助同学们认识河流源头到流域出口溪流性质的变化特征,理解流域的产汇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加深对流域水文过程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认识。

图2 南沙湿地公园水体物理及化学性质的测定

图3 石门台国家自然保护区水质测定
9月7日进入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的第一站——连州地下河。从英德前往连州途中,考察本省石灰岩主要分布区的植被;结合历史资料和植被现状分析近40年连州地区的植被变化趋势:主要包括草丛向灌丛的转变、针叶林面积的增加、以及常绿阔叶林面积的减少等,并对该地区植被的后续演替展开了讨论;期间重点考察了中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的典型代表马尾松林,对革叶铁榄、檵木、葛藤、龙须藤等常见植物听取了老师的讲解。下午进入连州地下河景区观察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和边石堤等岩溶地貌类型,了解连州地下河从古地中海时期的浅海相沉积固结成岩到地壳运动不均匀抬升形成裂隙并在流水作用下形成溶洞景观的过程,观察岩溶水空间分布不均匀、流动不稳定、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空间立体性以及流线复杂性的特点。

图4 参观学习连州地下河景观
9月8日到达南雄红层劣地,了解南雄盆地地貌类型分布以及红层劣地的形成原因。南雄盆地为东北—西南向的断陷盆地,外围主要为丹霞地貌,向内多分布红层丘陵。实习中取红层劣地的岩石块进行了崩解实验,讨论红层劣地极强度侵蚀的主要原因。结合湖相沉积的特征、人类活动的干扰、植被覆盖、气候条件等因素对南雄盆地的形成演变及其治理展开了讨论。

图5 南雄红层劣地实地考察

图6 现场对红层岩块进行崩解实验
9月9日前往河源市参观新丰江水库,有幸邀请广东粤电新丰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罗清标高工对水库的建设发展历程及对东江流域水资源调控的功能和贡献进行了详细介绍,着重介绍了水库运营和实时调控的技术手段,列举了2013年及2019年华南水位高涨时水库的成功调度案例。同学们乘船深入水库实地考察了水库沿岸的植被以及消落带的特征,并虚心请教了水库中长期预报的原理、依据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图7 参观新丰江水库与现场请教学习
9月10日到达梅州平远县五指石省级地质公园,有幸邀请嘉应学院林培松老师同行讲解,林老师介绍了五指石的概况并分析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从山脚到山顶观察中生代粉砂岩到砂岩最后到形成丹霞地貌的砂砾岩的变化过程,反推过去湖盆中心到边缘的湖相沉积过程;理解岩层垂直节理的形成原因,并通过观察不同水平岩层的侵蚀情况理解过去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

图8 走进五指石地质公园认识丹霞地貌
9月11日前往梅州阴那山观察山地植被与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从海拔约400 m的灵光寺徒步至海拔1298 m的玉皇顶,沿途观察山麓茶林、柚子林等人工林以及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常绿阔叶灌丛、草丛为主组成的植被垂直带谱,以及从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到山地灌丛草甸土的土壤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沿途采集了阴那山林下常见植物标本,如圆锥绣球、乌药、五岭龙胆、翠云草、地菍、牛白藤、藤石松、石韦、狗脊蕨等并在胡亮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植物标本。

图9 观察阴那山植被与土壤垂直地带性特征与植物标本压制学习
9月12日前往潮州梅林湖并攀登参观白云岩,特别邀请韩山师范学院郑琰明老师同行指导。跟随着郑老师的讲解,沿路观察花岗岩古海蚀地貌,并对所观察到的地貌成因进行讨论,同时理解花岗岩地貌典型的“石蛋地貌”以及捕掳体、岩脉和细沟侵蚀的形成过程。

图10 认识并了解梅林湖内花岗岩古海蚀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9月13日经南澳大桥到达南澳岛,沿途观察基岩海岸、沙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的分布以及塔屿、网箱养殖等现象。在南澳岛东部青澳湾参观了北回归线标志,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我国陆域热带北界以及古热带植物区北界的划线方案和依据,以及东亚近海海洋底栖生物地理区划的主要方案、关键区域以及存在的争议,认识到海洋底栖生物地理区划研究中研究对象生活习性、底栖环境和洋流的影响、基础数据不足对研究的影响。以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不同层次研究方法和数据的差异。同学们在潮上带和潮间带采集了近90种大型软体动物活体及空壳标本。结合先前在粤西开展过实习过的东海岛,对比了两个海岛海岸植被类型与优势植物、底栖贝类物种的异同。

图11 认识海洋底栖生物地理区划研究与海岸沙地植被分布特征并参观北回归线标志

图12 认识并区分双壳纲、腹足纲和多板纲样本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积极响应学校与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号召,在野外考察之余,老师和同学们还参观了梅州叶剑英纪念馆、潮州涵碧楼和南澳县总兵府革命圣地。在叶剑英纪念馆中,回顾了叶剑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在政治、军事、科研等领域卓越的贡献,敬仰其“志存高远,以民为本”、“廉洁奉公、身体力行”和“行廉志洁、风范长存”的高尚情操;在涵碧楼中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军南下进入潮州帮助潮安、汕头、揭阳、澄海等市县人民建立革命政权的“潮州七日红”的峥嵘岁月;在南澳县总兵府了解了自明万历三年设总镇府(总兵府)至清末共设副总兵176任、历时330多年的历史,学习了总兵建设海防、戍边安民、兴学育才、扶贫赈灾等的故事,仰望总兵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光辉形象。通过参观学习,同学们加深了对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在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深受他们爱国精神鼓舞,增强了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当今盛世来之不易,我们应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立自强!

图13 参观学习梅州叶剑英纪念园和潮州涵碧楼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尤其作为一名地理人,我们不能眼观天下,而应用脚步丈量土地。通过本次实习,有效地将书本理论与野外实践结合,深化了同学们对水文、植被、土壤、地貌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其耦合作用的知识,加强对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区域分异规律的感知,提升野外实践技能与专业素养,进一步理解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性的特征,培养了科研兴趣并锻炼了实践能力,强化了青年的民族使命与担当意识,为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实习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协作和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增进了同窗情谊,难忘的实习经历也将成为同学们珍贵的回忆和精神财富。
撰稿:殷弥佳 符淑宜 吴师源
初审:胡亮 杜建会
审核:刘丙军
审核发布: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