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

发布人:李泽腾 发布日期:2021-08-08

2021年7月28日-8月4日,由我院陶贞教授和2020级本科生江晴宜、崔伦杰组成的中山大学实习分队参加“海岱儒风行·百年新征程”: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下称联合实习,实习路线见图1)。

image-20210808182503-1

图1 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路线图

(图中红色线条为实际实习路线,黑色线条为后续实习路线)

 

本届联合实习由鲁东大学为主的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39所高校参加(图2)。实习内容丰富,包括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海水侵蚀、河流水堆积作用等)形成的各类岩石、构造、地貌类型,流水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湿地以及人文活动形成的儒家文化,即二海一山一文化,彰显实习地区典型的地理学特色。

image-20210808182503-2

图2  全国39所高校在火山锥前合影

 

在这短暂却颇有意义的实习过程中,我们见识了基岩海岸海蚀地貌的奇诡、趵突泉的“清泉石上流”奇观,回望了史家沟玄武岩的亿年历程、迎山口火山锥的古往今生(图3)。
  

image-20210808182503-3

 

图3 海蚀地貌和火山地貌

 

image-20210808182503-4

烟台市坐陆面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成港条件,使她成为山东省最先开埠的港口城市。烟台山作为老烟台港的扼要地区,在旧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使馆驻地(图4),受尽列强的侵略与欺凌。而如今的烟台山,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我们在欣赏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感受着烟台开埠百余年来跌宕的发展历程,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爱国之心、强国之志不禁油然而生。

image-20210808182503-5

图4 烟台山领事馆遗址


    image-20210808182503-6

一碧千里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上,坐落着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实验站(图5),10年的艰苦奋斗,科研工作者们在这片荒凉的红色碱蓬土地上,挥洒他们的青春和汗水,建起了一系列观测场(地下水位、土壤养分、温室气体等)和试验平台(引种实验)。

image-20210808182503-7

图5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实验站

 

image-20210808182503-8

        泰山是中生代-新生代形成的断块山。中生代受燕山运动影响,形成数条NEE向正断层,不断抬升致使沉积盖层遭受剥蚀,变质岩裸露,泰山雏形形成;后经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距今大约3000万年形成了今天雄伟的泰山(图6)。攀登在十八盘山路间,岩石上垂直节理、水平节理和X节理发育,望远处悬崖峭壁,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

image-20210808182503-9

图6 泰山地质、地貌特征

 

近三个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到达了玉皇顶,在山顶极目远眺,夏云嵯峨,山势连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图7)。忽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深感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

image-20210808182503-10

图7  泰山顶感悟“一览众山小”

 

本次联合实习虽有遗憾,但是我们在野外考察期间真实地接触到了教科书上的知识;在不同学校老师们的引导下学会了以区域对比、问题导向的思维研究地理现象;在小组讨论中与各校地理学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更重要的是,这次联合实习让我们深刻领会到:地理人崇尚“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接触自然,用心灵感知世界”的意义。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永葆“地理人”的情怀,发扬脚踏实地、永不言败的泰山精神,树立“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理想,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地理人的力量。

 

撰稿:崔伦杰、江晴宜

指导老师:陶贞

初审:林小华

审核:刘丙军

审核发布:岳辉